【学院人才培养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
时间: 2021-06-30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
浏览量: 7549
收藏
本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019年以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的重要要求,不断改革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实施“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着力把抽象深刻的道理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案例、直观可见的数据、引人深思的故事,把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讲授、案例讲解中,打造更多让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有“回味”的精品课程,大力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简介 “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沉浸式思政课”注重隐性教育,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应重视显性教育,也应重视隐性教育。“沉浸式思政课”依托红色平台,通过间接的、较为隐蔽的、不露声色的方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目的、任务渗透和依附于教育对象的课内课外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认知态度、道德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沉浸式思政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回归教育的人本主义。沉浸的本质是主体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的一种情绪体验或状态。构建沉浸式课堂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思政课堂上,通过VR+红色教育、学生参与红色音乐思政课和红色文艺展演,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沉浸式思政课”能够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内心激发红色认同、产生情感共鸣、树牢红色理想。 “沉浸式思政课”贯彻朋辈教育理论,着力提升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与同辈的社会相互作用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课堂,注重发挥朋辈间的示范、自省、互动和辅导功能,注重运用情景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自我效能感。通过朋辈来演绎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能够营造广维度、立体化的沉浸式思政课堂,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赣州地处原中央苏区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进入新时代,我校扎根原中央苏区红色沃土,深挖本土红色资源,提炼地方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把地方红色文化元素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全力打造以“红色平台、红色编创、红色研学”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创新推进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VR+红色教育”平台、红色音乐思政课和红色舞台实践等,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沉浸式”教学新路。 学校思政课通过“VR +红色教育”平台来跨越历史时空的限制,拓展“沉浸式思政课”的育人空间。同学们戴上VR眼镜“穿越”到革命战争年代,化身为一名红军战士,和战友在百姓的帮助下一起搭浮桥,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亲眼见证”于都河畔下的军民鱼水情。 学校思政课通过编创红色音乐和红色文艺节目来演绎爱党爱国的旋律,优化“沉浸式思政课”的育人路径。以中央苏区革命历史为题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红色音乐,以节目展演的方式深化音乐思政课教学改革。同时,师生门以中央苏区红色文艺为蓝本,把自己编创的红色文艺节目搬上舞台,开展红色文艺实践汇演。 学校思政课通过红色研学来触摸原中央苏区的历史现场,完善“沉浸式思政课”的育人实践。开展以“访红迹、唱红歌、听红色故事、看苏区今朝”为主题的“一线课堂”,通过实地探访,缅怀风雨如晦的峥嵘岁月,追忆革命先烈的赤诚情怀,感受红色故地的魅力风采,感悟革命老区的历史飞跃。 (三)“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以赣南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为牵引,通过VR+红色教育、红色音乐思政课和红色文艺汇演等方式,打造一堂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思政课”。 VR+红色教育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载体,制定VR+红色教育实践教学安排。课前由任课教师介绍“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我校地处赣南苏区,积极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虚拟现实专业优势,打造了“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全力推进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开展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让思政课教育教学摆脱“教室局限”和“教材局限”,用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式的方式,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善教与乐学相结合的思政立体课堂。将大柏地伏击战、第三次反“围剿”、长征第一渡、一苏大、二苏大等发生在赣南苏区的革命历史事件开发成VR项目,实现思政课场景的转型与升级。VR技术带来的逼真体验感,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学习苏区历史、感悟苏区精神。 课中由讲解员讲解大柏地伏击战、第三次反“围剿”、长征第一渡、一苏大、二苏大的历史背景以及该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然后按组开展实践体悟。课程结束后,同学们撰写感悟心得,并在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上进行展示。 红色音乐思政课教学 红色音乐思政课教学改革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载体,通过集体备课会研讨找准红色音乐与相关课程的融入点,并以此完善教学大纲。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第一章第三节“成就出彩人生”部分“图说”中讲述排雷英雄杜富国的故事,导入《请放心吧祖国》,歌曲唱出人民子弟兵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情怀。第一章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中“正确看待苦与乐”第32页拓展内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材中讲述长征途中的苦和夺取胜利后的乐,也讲到井冈山革命时期的生活条件的苦和革命乐观主义的乐,拓展中1972年写成的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就能感受这种情感。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正的快乐只能由奋斗的艰苦转化而来。根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维,辩证看待挫折。挫折教育,对成长中的学生及他们将来踏上新的人生旅程都有积极意义。第五章第一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中“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拓展内容讲到: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称没有治理好沙丘,死后要埋在沙丘,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0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写的词上阕是追思、下阕是明志。我们引入国家一级作曲金巍先生的合唱作品《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导入网络歌曲《防骗歌》,伴随着诙谐的音乐,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从而顺利过渡到本专题的主题“法治”,学习探讨怎样合理使用网络、怎样在网络社会中练就一双慧眼、怎样在网络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等问题。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载体,将红色歌曲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开展了一堂“声”入人心的思政课,点燃了师生们心中火一般的爱党爱国热情。“哎......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你和人民心相连,心相连。”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马克思主义学院钟春明老师带领同学们齐唱《南湖的船,党的摇篮》。同学们聚精会神、兴致盎然,在老师的领唱下,通过歌声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崇高敬意。“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一声声歌声在教室里回荡,瞬间让师生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悟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伟大革命精神。在优美的旋律、欢快的曲调中,同学们熟知了党的百年历史,感悟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汲取了奋进的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下面请同学们跟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们将会分组演唱,看看哪一组最能唱出慷慨激昂、英勇无畏的气势。”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滔老师在给同学们上思政课时的精彩互动。李滔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并借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一红色歌曲,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红色文艺实践汇演 红色文艺实践汇演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秉持理工报国理想,立足红土圣地,发挥理工专业优势,切实以更强的志气、更硬的骨气、更足的底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担重任、作先锋。 红色文艺实践汇演的主要形式是舞台表演,包括讲、诵、演、唱等,即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新时代党史故事、诵读新时代经典文献、编排歌颂新时代的情景剧、唱一首新时代红歌等。 (四)“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效 思政课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三万余名在校生参与“VR+红色教育”、红色音乐思政课和红色文艺实践汇演,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实效性,凸显了立德树人成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相较于没有参与红色音乐思政课的学生,参与红色音乐思政课的学生普遍认为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其中98.1%的学生认为红色音乐思政课极大地调动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影响力持续扩大。“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对外开放,成为江西省中小学和其他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了20多批次各级领导,全国30多家高校和企业来校参观学习,承接了赣州市10多家单位来基地培训,起到了很好的普及示范效果。2021年4月29日,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同志莅临基地调研指导,对学校“VR+红色教育”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基地的虚拟仿真项目连续三年参展世界VR产业大会,受到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的广泛报道。红色音乐思政课和红色文艺实践汇演受到“江西思政”等多家媒体报道。 (文、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曹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019年以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的重要要求,不断改革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实施“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着力把抽象深刻的道理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案例、直观可见的数据、引人深思的故事,把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讲授、案例讲解中,打造更多让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有“回味”的精品课程,大力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简介 “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沉浸式思政课”注重隐性教育,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应重视显性教育,也应重视隐性教育。“沉浸式思政课”依托红色平台,通过间接的、较为隐蔽的、不露声色的方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目的、任务渗透和依附于教育对象的课内课外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认知态度、道德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沉浸式思政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回归教育的人本主义。沉浸的本质是主体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的一种情绪体验或状态。构建沉浸式课堂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思政课堂上,通过VR+红色教育、学生参与红色音乐思政课和红色文艺展演,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沉浸式思政课”能够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内心激发红色认同、产生情感共鸣、树牢红色理想。 “沉浸式思政课”贯彻朋辈教育理论,着力提升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与同辈的社会相互作用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课堂,注重发挥朋辈间的示范、自省、互动和辅导功能,注重运用情景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自我效能感。通过朋辈来演绎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能够营造广维度、立体化的沉浸式思政课堂,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赣州地处原中央苏区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进入新时代,我校扎根原中央苏区红色沃土,深挖本土红色资源,提炼地方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把地方红色文化元素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全力打造以“红色平台、红色编创、红色研学”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创新推进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VR+红色教育”平台、红色音乐思政课和红色舞台实践等,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沉浸式”教学新路。 学校思政课通过“VR +红色教育”平台来跨越历史时空的限制,拓展“沉浸式思政课”的育人空间。同学们戴上VR眼镜“穿越”到革命战争年代,化身为一名红军战士,和战友在百姓的帮助下一起搭浮桥,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亲眼见证”于都河畔下的军民鱼水情。 学校思政课通过编创红色音乐和红色文艺节目来演绎爱党爱国的旋律,优化“沉浸式思政课”的育人路径。以中央苏区革命历史为题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红色音乐,以节目展演的方式深化音乐思政课教学改革。同时,师生门以中央苏区红色文艺为蓝本,把自己编创的红色文艺节目搬上舞台,开展红色文艺实践汇演。 学校思政课通过红色研学来触摸原中央苏区的历史现场,完善“沉浸式思政课”的育人实践。开展以“访红迹、唱红歌、听红色故事、看苏区今朝”为主题的“一线课堂”,通过实地探访,缅怀风雨如晦的峥嵘岁月,追忆革命先烈的赤诚情怀,感受红色故地的魅力风采,感悟革命老区的历史飞跃。 (三)“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以赣南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为牵引,通过VR+红色教育、红色音乐思政课和红色文艺汇演等方式,打造一堂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思政课”。 VR+红色教育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载体,制定VR+红色教育实践教学安排。课前由任课教师介绍“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我校地处赣南苏区,积极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虚拟现实专业优势,打造了“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全力推进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开展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让思政课教育教学摆脱“教室局限”和“教材局限”,用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式的方式,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善教与乐学相结合的思政立体课堂。将大柏地伏击战、第三次反“围剿”、长征第一渡、一苏大、二苏大等发生在赣南苏区的革命历史事件开发成VR项目,实现思政课场景的转型与升级。VR技术带来的逼真体验感,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学习苏区历史、感悟苏区精神。 课中由讲解员讲解大柏地伏击战、第三次反“围剿”、长征第一渡、一苏大、二苏大的历史背景以及该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然后按组开展实践体悟。课程结束后,同学们撰写感悟心得,并在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上进行展示。 红色音乐思政课教学 红色音乐思政课教学改革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载体,通过集体备课会研讨找准红色音乐与相关课程的融入点,并以此完善教学大纲。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第一章第三节“成就出彩人生”部分“图说”中讲述排雷英雄杜富国的故事,导入《请放心吧祖国》,歌曲唱出人民子弟兵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情怀。第一章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中“正确看待苦与乐”第32页拓展内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材中讲述长征途中的苦和夺取胜利后的乐,也讲到井冈山革命时期的生活条件的苦和革命乐观主义的乐,拓展中1972年写成的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就能感受这种情感。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正的快乐只能由奋斗的艰苦转化而来。根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维,辩证看待挫折。挫折教育,对成长中的学生及他们将来踏上新的人生旅程都有积极意义。第五章第一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中“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拓展内容讲到: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称没有治理好沙丘,死后要埋在沙丘,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0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写的词上阕是追思、下阕是明志。我们引入国家一级作曲金巍先生的合唱作品《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导入网络歌曲《防骗歌》,伴随着诙谐的音乐,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从而顺利过渡到本专题的主题“法治”,学习探讨怎样合理使用网络、怎样在网络社会中练就一双慧眼、怎样在网络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等问题。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载体,将红色歌曲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开展了一堂“声”入人心的思政课,点燃了师生们心中火一般的爱党爱国热情。“哎......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你和人民心相连,心相连。”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马克思主义学院钟春明老师带领同学们齐唱《南湖的船,党的摇篮》。同学们聚精会神、兴致盎然,在老师的领唱下,通过歌声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崇高敬意。“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一声声歌声在教室里回荡,瞬间让师生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悟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伟大革命精神。在优美的旋律、欢快的曲调中,同学们熟知了党的百年历史,感悟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汲取了奋进的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下面请同学们跟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们将会分组演唱,看看哪一组最能唱出慷慨激昂、英勇无畏的气势。”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滔老师在给同学们上思政课时的精彩互动。李滔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并借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一红色歌曲,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红色文艺实践汇演 红色文艺实践汇演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秉持理工报国理想,立足红土圣地,发挥理工专业优势,切实以更强的志气、更硬的骨气、更足的底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担重任、作先锋。 红色文艺实践汇演的主要形式是舞台表演,包括讲、诵、演、唱等,即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新时代党史故事、诵读新时代经典文献、编排歌颂新时代的情景剧、唱一首新时代红歌等。 (四)“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效 思政课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三万余名在校生参与“VR+红色教育”、红色音乐思政课和红色文艺实践汇演,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实效性,凸显了立德树人成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相较于没有参与红色音乐思政课的学生,参与红色音乐思政课的学生普遍认为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其中98.1%的学生认为红色音乐思政课极大地调动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改革影响力持续扩大。“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对外开放,成为江西省中小学和其他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了20多批次各级领导,全国30多家高校和企业来校参观学习,承接了赣州市10多家单位来基地培训,起到了很好的普及示范效果。2021年4月29日,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同志莅临基地调研指导,对学校“VR+红色教育”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基地的虚拟仿真项目连续三年参展世界VR产业大会,受到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的广泛报道。红色音乐思政课和红色文艺实践汇演受到“江西思政”等多家媒体报道。 (文、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曹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