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
客服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江西

苏州大学:系统集成创新促拔尖人才竞相涌现

时间: 2020-06-30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7766 收藏

当前,部分地方高校正以各种方式积极尝试本研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或许在改革的空间、范围与支撑条件等方面并不具备足够优势,但改革的意愿与动力却不遑多让。本期,我们共同关注两所“试水”本研贯通的地方高校,看他们如何突破固有体系的束缚,大胆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编者

为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作为试点,在学校率先探索“重引领、强导师、全贯通、促融合”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学院强化顶层设计、整合优势资源、完善培养框架,着力突破传统的学制、年级、课程等限制,遴选综合素质强、科研潜力大并有强烈读博意愿的本科生,以直博形式完成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全链条培养,最短学习总年限为8年。

经过近10年的前期探索,学院于2020年起正式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计划。截至目前,该计划已试行3届,共从78名报名培育学生中选拔出18名学生,成为全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者”。

搭建动态贯通的人才培养与保障体系

动态的遴选与退出机制。探索初期,学院规定了固定的选拔时间:学生于第三年秋季学期可提出申请进入培育阶段,于第四年秋季学期通过学院统一组织的考核后正式入选,在第五至第八年间须完成博士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退出机会有两次:第一次是正式入选前可自由申请退出;第二次是在第六年的秋季学期末,未通过考核的学生可退出。

后期,为了释放制度约束,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营造更为灵活宽松的环境,使人才在“冒尖”的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学院逐渐打破了固定的遴选和退出时间节点,在每学期均开通遴选和退出通道。调整的目的在于促进本硕博一体化计划在不同阶段发掘拔尖创新人才,同时也使不适应该计划的学生尽快回归常规培养路径。通过建立动态的遴选和退出机制,学院实现了本科生—研究生常规培养跑道与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培养跑道并行。

贯通融合的课程体系。学院遵循“资源集中、开放共享、层次融合”的理念,整合形成了明确的本硕博一体化教学体系。重新对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设计,对课程名称、授课内容、教学大纲等进行全面调整,使得课程体系在纵向上具有连续性,横向上具有层次性。

学院从2015年起尝试本硕博贯通课程改革,至今已成功打通25门课程,其中有以“纳米催化”(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光化学与光物理”(自编教材获评“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等为代表的精品课程。依据学院制定的培养方案,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学习进度和节奏,在规定年限内完成本科阶段160学分和研究生阶段36学分的课程修读要求。学院通过研究性、探究式、互动式教学,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纳米科学技术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既节约了学生攻读学位课程所需时间,又为其今后的科学研究夯实了理论基础。

高水平的师资保障。学院坚持“引育并举”,不断完善国际化的师资遴选聘用机制,提升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保障。同时,学院还紧贴纳米科技领域的国际前沿性、学科交叉性和产业贴近性特征,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过程中,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一方面,通过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三早制”,将人才、科研、政策等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实现了对具有学术创新潜力特色人才的早发现、早选拔、早培养,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学院打造了自由、开放、合作的学术科研平台,改革形成“多导师制”,学生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可在功能纳米材料、有机光电器件、纳米生物医学、表界面分子科学、材料模拟与材料基因组等5个研究方向中,匹配2—3位联合培养导师。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提升其跨学科学术水平与国际化视野。

另一方面,导师引导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承接战略性、前沿性科技攻关项目,有效开展跨地域、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的协同科研,帮助行业企业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在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难题时同向深化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学院构建了服务于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职能管理共同体,学院内部形成了共同参与、协同作业、互通互融的管理文化,使得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过程各环节的组织与管理均有专人负责对接,管理流程更为顺畅,为参与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学生提供高质量成长陪伴。

为保证制度落地实施,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通过审视本硕博贯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健全本硕博贯通课程的管理制度,促进课程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致力于形成更高层次的“课程共建”和“好课共享”课程建设机制:一是规范贯通课程的申请审核制度。课程新增要严格遵循已有的课程体系框架,并需经过专任教师申请—教研室研讨—学院工作小组审议—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等一系列过程最终确定。二是落实贯通课程教学运行的管理规定。规定任课教师需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培养的差异性,对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环节进行个性化定制。三是建立贯通课程多维反馈的评价体系。针对本硕博贯通课程设计专门的评价问卷,将学生评价实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加强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实现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深挖制约一体化培养推进的五大因素

对于学院来说,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是新鲜事物,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因素制约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深入推进。

一是思政教学的贯通性问题。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学段层次的课程设计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衔接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

二是培养路径的单一性问题。本硕博一体化培养通常要求学生按规定路径完成学业,可能会限制学生选择和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无法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一定程度上还会导致学生学缘构成的“同质化”,出现知识来源单一、缺乏思维碰撞、视野难以打开等问题。

三是教学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问题。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下,如果不同学段的课程和研究资源分配不合理,会导致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

四是教学管理系统的互通问题。本科生教务管理系统和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差异较大,暂时无法实现打通。同时,建设与运维全新的本硕博一体化教学管理系统成本很高。因此,目前仍只能采取学生申请、教务管理人员手动录入的方式解决学分互认问题。

五是导师培养的关注度问题。进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学生,均经过筛选且综合素质较强,他们通常会选择学术造诣更加深厚的导师,而这些导师的课题组优秀成员众多。导师是否会对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学生有长远规划及保持持续关注,是否会将课题组内的科研资源向其倾斜,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寻找解决办法多措并举落实培养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希望今后在实践中逐一突破解决。

思政课程注重各学段层次的融合。总体目标上,找准面向本硕博不同阶段学生思政课程的共同价值,明确课程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阶段性目标上,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和学习要求,制定分阶段的课程目标:本科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观念,硕士阶段加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博士阶段提升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上,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性与课程层次的逐渐深化,避免重复与脱节,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创新。此外,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评估标准,多方面确保思政课程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多措并举实现培养多样性。一是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例如,对于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可以提供研究型培养模式,加强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对于希望从事产业应用工作的学生,可以提供实践型培养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二是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开展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例如,开设跨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参与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三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养。在评价过程中,除考试成绩外,还可以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因素,评价内容可包括考试、论文、项目、会议、社会实践等。

优化教学资源分配机制。一是明确各学段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和教师都了解每个阶段需要达到的要求与目标,避免不同学段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和重复浪费。二是根据各学段的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分配,确保每个阶段都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相应支持。三是在教学管理方面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作平台,使得各学段之间的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地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学段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四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定期检查与评估各学段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和资源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改进与完善。

打通或新建教学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与学校相关部门探讨专门设立用于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教务管理模块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学校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学院和学生人数增多,各种教学管理问题会逐渐显现,可建议学校相关部门重新构建一套全新的本硕博一体化教学管理系统,以提升教学管理效率和品质。若短期内上述两种方案无法落地,无法实现教学管理系统上课程学分的自动识别和互认,则需尽量精简现有的学分互认程序。

多渠道提升导师关注度。一是加强导师选拔。在选拔导师时,注重候选人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和指导能力,确保其具备指导本硕博一体化学生的能力,实现竞争上岗、优质上岗。二是明确导师职责。对于参与本硕博一体化学生培养的导师,要向其明确导师的职责,对学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阶段性考核要求等。三是设立激励措施。在学校和学院层面,对参与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导师及课题组给予适当政策激励,促使课题组对本硕博一体化学生在资源上给予一定倾斜。四是构建沟通渠道。定期组织由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计划师生共同参与的学生学术交流会、导师培养经验交流会,助力学生高质量成长。

(作者单位系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作者:吴思聪 刘阳

《中国教育报》2024年01月15日第5版版名:高教周刊


★微信搜索小程序:志愿王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