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简介
时间: 2022-11-30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浏览量: 3968
收藏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官网:http://guotu.jxau.edu.cn/
【办学历史】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940年中正大学的土壤学和农业化学学科,1997年由原土化系、环保系和土管系合并而成。现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3人,硕士研究生219人,本科生1750人,留学生1人。学院设党委行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和资料室等部门,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5个教学单位,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江西省名师工作室,南昌市景观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农业大学土地科学研究所和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江西农业大学绿肥教学实习基地、土壤岩石矿物标本馆校内实训基地、人工湿地教学基地等9个教学与科研平台。江西省主要土壤类型整段剖面构建基地及地表水文过程教学示范基地、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践教学基地、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九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昌市麦园垃圾填埋场等3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师资条件】学院拥有一支初具规模、结构合理且师德严谨、学术优良的师资队伍。截止2022年10月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专任教师90人,占总数84%,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3人,副高职称人员3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人,博士生研究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江西省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名,3人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2人入选“青年井岗学者奖励计划”。近年来本专业坚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基本理念,采用“3 + 1”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将学科建设和科研的相关资源充分应用于本学科人才培养,将科研项目和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形成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办学60年来,为我国尤其是江西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明显的区域优势和学科特色,其中在土壤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等方面具有学科优势,在红壤资源利用与改良、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特色显著,培养了大批优秀农业人才和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师资条件】专职教学和科研人员24人,教辅人员1人。教授(含校聘)11人、副教授(含校聘)5人;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1人;年龄45岁以下教师占83.3%。【培养目标】专业旨在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技能、科学素养、健康体魄,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能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教育、科研、管理、企事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从事与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知农、爱农、会农、为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主干课程】植物营养学、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地资源学、土壤农化分析、环境质量分析与监测、农业环境学、水土保持学等。【学制学位】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考研升学】近三年(2019-2022)考研升学率分别为58.23%,50.62%,55.81%,55.68%。【就业前景】近三年(2019-2022)就业率分别为91.14%,76.54%,96.5%,87.97%。土地、农业、农资等部门从事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土壤培肥与改良、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植物营养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发展前景】该专业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等合作机制,学科发展紧跟国际前沿,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影响力,为学生继续升学或就业提供很好平台。【优秀校友】邵丹峰,1992届毕业生,统战部团结日报社社长(正厅级);方少文,1990届毕业生,江西省水文局局长、党组书记(副厅级);姚毅臣,1990届毕业生,江西省“河长制”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副厅级);邵华,1991届毕业生,江西省农技推广中心种植业技术推广应用处处长;谭乐和,1991届毕业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倪才英,1990届毕业生,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万锋,1996届毕业生,上市企业深圳同兴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专业设置:环境科学与工程(江西省一流学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点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一流学科专业)、地理信息科学(江西省一流学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一流学科专业)、旅游管理、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方向)、农业水利工程(江西省一流学科专业)。
【办学历史】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940年中正大学的土壤学和农业化学学科,1997年由原土化系、环保系和土管系合并而成。现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3人,硕士研究生219人,本科生1750人,留学生1人。学院设党委行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和资料室等部门,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5个教学单位,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江西省名师工作室,南昌市景观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农业大学土地科学研究所和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江西农业大学绿肥教学实习基地、土壤岩石矿物标本馆校内实训基地、人工湿地教学基地等9个教学与科研平台。江西省主要土壤类型整段剖面构建基地及地表水文过程教学示范基地、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践教学基地、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九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昌市麦园垃圾填埋场等3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师资条件】学院拥有一支初具规模、结构合理且师德严谨、学术优良的师资队伍。截止2022年10月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专任教师90人,占总数84%,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3人,副高职称人员3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人,博士生研究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江西省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名,3人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2人入选“青年井岗学者奖励计划”。近年来本专业坚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基本理念,采用“3 + 1”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将学科建设和科研的相关资源充分应用于本学科人才培养,将科研项目和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形成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办学60年来,为我国尤其是江西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明显的区域优势和学科特色,其中在土壤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等方面具有学科优势,在红壤资源利用与改良、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特色显著,培养了大批优秀农业人才和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师资条件】专职教学和科研人员24人,教辅人员1人。教授(含校聘)11人、副教授(含校聘)5人;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1人;年龄45岁以下教师占83.3%。【培养目标】专业旨在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技能、科学素养、健康体魄,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能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教育、科研、管理、企事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从事与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知农、爱农、会农、为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主干课程】植物营养学、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地资源学、土壤农化分析、环境质量分析与监测、农业环境学、水土保持学等。【学制学位】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考研升学】近三年(2019-2022)考研升学率分别为58.23%,50.62%,55.81%,55.68%。【就业前景】近三年(2019-2022)就业率分别为91.14%,76.54%,96.5%,87.97%。土地、农业、农资等部门从事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土壤培肥与改良、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植物营养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发展前景】该专业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等合作机制,学科发展紧跟国际前沿,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影响力,为学生继续升学或就业提供很好平台。【优秀校友】邵丹峰,1992届毕业生,统战部团结日报社社长(正厅级);方少文,1990届毕业生,江西省水文局局长、党组书记(副厅级);姚毅臣,1990届毕业生,江西省“河长制”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副厅级);邵华,1991届毕业生,江西省农技推广中心种植业技术推广应用处处长;谭乐和,1991届毕业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倪才英,1990届毕业生,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万锋,1996届毕业生,上市企业深圳同兴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专业设置:环境科学与工程(江西省一流学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点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一流学科专业)、地理信息科学(江西省一流学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一流学科专业)、旅游管理、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方向)、农业水利工程(江西省一流学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