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聚焦现代农业装备 服务四川“三农”建设
时间: 2020-05-08
来源: 西华大学招生信息网
浏览量: 6517
收藏
5月8日,《四川日报》以“聚焦现代农业装备 服务四川‘三农’建设”为题,从“建校初心 为西南地区农机事业培养出首届本科生”“抢抓机遇发展‘现代农业’学科群”和“发挥优势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三农’”三个部分,深入报道了我校60年来抢抓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机遇,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大力推进农业科学研究,致力于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四川日报》报道截图
报道全文如下:聚焦现代农业装备 服务四川‘三农’建设60年来西华大学致力推进农业科学研究,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去年,我省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川粮油、川猪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加快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产业支撑建设成效初显。 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快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作为一所缘起国家农机战略的四川高校,农机是学校建校之基。60年来,西华大学努力抢抓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机遇,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大力推进农业科学研究,致力于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建校初心 为西南地区农机事业培养出首届本科生 四川是农业大省,自然资源丰富,农耕文明发达。但是,四川丘陵山地偏多,地形地貌复杂,农业机械化进程缓慢,农机工业基础薄弱,农机人才短缺,农机化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 农业机械化,正是西华大学建校的初心,是学校学科专业的缘起和根基。西华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60年的“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原国家农机部在全国7个大区布点建立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从诞生之初,农机就是西华大学鲜明的底色,肩负着用科技助推农业发展的使命。
以农机学科专业为基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1960年,学校首届招收“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机械”两个专业、300名本科学生,为西南地区农机事业培养了第一届本科生。
围绕农业机械化,探索新方向、发展新专业,西华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设置“水力机械”和“内燃机”专业的高校。在农业机械学院时期,学校培养了几千名本科人才,广泛分布在农机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不少校友成为农机行业的骨干人才。
60年风雨征程,伴随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学校不断发展壮大。1983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华大学,学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高校、西南地区唯一设置水力机械专业的院校,也是四川省最早开办食品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如今,学校已经发展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占地近4000亩,在校学生45000余人,拥有28个学院、91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近50个省部级学科科研平台,在校生规模在省属高校中位居第一。建校以来,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26万多名专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抢抓机遇 发展“现代农业”学科群 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重大部署,建立了省领导联系现代农业装备业建设工作推进机制。
“现代农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机,而是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结合,需要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发展现代农机,无论是传统的工科专业,还是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空天学科,都大有用武之地;致力现代农机,也必将推动各学科的大发展。”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表示,农机迎来了大好发展时机,西华大学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聚焦现代农业装备,肩负推动四川农机发展使命,在推动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中强化责任担当。
学校将“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服务农业机械化作为重点战略,举全校之力,以超常规的做法,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科研的副校长担任院长的“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充分发挥工科基础强,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全的优势,组建“现代农业”学科群,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目前,学校的学科专业和科研平台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直接服务现代农业装备;申办了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新专业,服务农机装备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学校围绕四川丘陵山地农业装备关键薄弱环节,在农用动力机械、稻麦收获、川药收采、川竹采伐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得到较好应用,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近5年来,西华大学承担涉农相关研究项目900余个,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430余个;发表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等高水平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70余部。学校建有农业机械工程系,成立四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并成功获批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确定为学校四大优势学科之一;2016年、2017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两年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学科,获得专项资金支持;2019年,西华大学纳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四川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单位,成立了由省农业农村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的“四川现代农业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农业工程学会智能农机装备专委会、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农机专委会挂靠西华大学,学校也成为“四川省农机装备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报告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上,经由学会委员现场投票,学校获得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承办权(两年一届)。
学校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先后参加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等主办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如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报告会、“2020耒耜国际论坛”等。
发挥优势 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三农” 四川省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超过48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3%;力争到2025年,全省现代农业装备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农机流通服务龙头企业产值达100亿元。
新征程,新担当,新作为。站在新起点,西华大学将发挥农业机械传统优势,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服务四川“三农”工作。
下一步,学校将加强学科建设,强化科学研究,着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动现代农业装备发展,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找准学校现代农业装备发展方向,深挖学校现代农业装备潜力和特色,大力发展新农科,在人财物等若干政策和资源配置上向现代农业装备相关学科倾斜。整合全校资源全力推进,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联合省内相关农业装备科研院所和农机企业,立足四川、着眼全国,建设集农业装备科学研发、成果转化与鉴定、人才培养、示范推广、信息共享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主动承担政府部门关于农业装备的相关活动,协同开展现代农业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共同服务四川乃至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同时,继续加强新农科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新时期农机复合应用型人才,新申报、建设农业电气化、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等一批涉农的本科专业,申报、建设2-3个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农机领域学科科研平台;会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农业机械设计研究院等,政产学研协同探索现代农业装备“一省一校一所”科教结合育人体系,助力破解制约我省农业科技进步的条件能力建设、联合协作、核心关键技术等难题。
报道链接:四川日报:聚焦现代农业装备 服务四川“三农”建设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00508/v15.shtml
报道全文如下:聚焦现代农业装备 服务四川‘三农’建设60年来西华大学致力推进农业科学研究,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去年,我省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川粮油、川猪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加快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产业支撑建设成效初显。 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快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作为一所缘起国家农机战略的四川高校,农机是学校建校之基。60年来,西华大学努力抢抓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机遇,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大力推进农业科学研究,致力于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建校初心 为西南地区农机事业培养出首届本科生 四川是农业大省,自然资源丰富,农耕文明发达。但是,四川丘陵山地偏多,地形地貌复杂,农业机械化进程缓慢,农机工业基础薄弱,农机人才短缺,农机化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 农业机械化,正是西华大学建校的初心,是学校学科专业的缘起和根基。西华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60年的“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原国家农机部在全国7个大区布点建立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从诞生之初,农机就是西华大学鲜明的底色,肩负着用科技助推农业发展的使命。
以农机学科专业为基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1960年,学校首届招收“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机械”两个专业、300名本科学生,为西南地区农机事业培养了第一届本科生。
围绕农业机械化,探索新方向、发展新专业,西华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设置“水力机械”和“内燃机”专业的高校。在农业机械学院时期,学校培养了几千名本科人才,广泛分布在农机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不少校友成为农机行业的骨干人才。
60年风雨征程,伴随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学校不断发展壮大。1983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华大学,学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高校、西南地区唯一设置水力机械专业的院校,也是四川省最早开办食品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如今,学校已经发展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占地近4000亩,在校学生45000余人,拥有28个学院、91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近50个省部级学科科研平台,在校生规模在省属高校中位居第一。建校以来,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26万多名专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抢抓机遇 发展“现代农业”学科群 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重大部署,建立了省领导联系现代农业装备业建设工作推进机制。
“现代农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机,而是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结合,需要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发展现代农机,无论是传统的工科专业,还是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空天学科,都大有用武之地;致力现代农机,也必将推动各学科的大发展。”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表示,农机迎来了大好发展时机,西华大学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聚焦现代农业装备,肩负推动四川农机发展使命,在推动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中强化责任担当。
学校将“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服务农业机械化作为重点战略,举全校之力,以超常规的做法,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科研的副校长担任院长的“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充分发挥工科基础强,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全的优势,组建“现代农业”学科群,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目前,学校的学科专业和科研平台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直接服务现代农业装备;申办了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新专业,服务农机装备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学校围绕四川丘陵山地农业装备关键薄弱环节,在农用动力机械、稻麦收获、川药收采、川竹采伐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得到较好应用,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近5年来,西华大学承担涉农相关研究项目900余个,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430余个;发表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等高水平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70余部。学校建有农业机械工程系,成立四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并成功获批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确定为学校四大优势学科之一;2016年、2017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两年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学科,获得专项资金支持;2019年,西华大学纳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四川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单位,成立了由省农业农村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的“四川现代农业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农业工程学会智能农机装备专委会、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农机专委会挂靠西华大学,学校也成为“四川省农机装备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报告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上,经由学会委员现场投票,学校获得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承办权(两年一届)。
学校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先后参加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等主办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如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报告会、“2020耒耜国际论坛”等。
发挥优势 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三农” 四川省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超过48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3%;力争到2025年,全省现代农业装备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农机流通服务龙头企业产值达100亿元。
新征程,新担当,新作为。站在新起点,西华大学将发挥农业机械传统优势,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服务四川“三农”工作。
下一步,学校将加强学科建设,强化科学研究,着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动现代农业装备发展,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找准学校现代农业装备发展方向,深挖学校现代农业装备潜力和特色,大力发展新农科,在人财物等若干政策和资源配置上向现代农业装备相关学科倾斜。整合全校资源全力推进,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联合省内相关农业装备科研院所和农机企业,立足四川、着眼全国,建设集农业装备科学研发、成果转化与鉴定、人才培养、示范推广、信息共享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主动承担政府部门关于农业装备的相关活动,协同开展现代农业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共同服务四川乃至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同时,继续加强新农科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新时期农机复合应用型人才,新申报、建设农业电气化、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等一批涉农的本科专业,申报、建设2-3个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农机领域学科科研平台;会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农业机械设计研究院等,政产学研协同探索现代农业装备“一省一校一所”科教结合育人体系,助力破解制约我省农业科技进步的条件能力建设、联合协作、核心关键技术等难题。
报道链接:四川日报:聚焦现代农业装备 服务四川“三农”建设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00508/v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