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把人事改革和课程建设拧成一股绳
时间: 2019-04-04
来源: 西华大学招生信息网
浏览量: 4628
收藏
《中国教育报》4月4日第3版头条以“西华大学引进科研领军人才,组建名师教学团队,推动高质量课程建设——把人事改革和课程建设拧成一股绳”为题作了报道。全文如下:
西华大学引进科研领军人才,组建名师教学团队,推动高质量课程建设——把人事改革和课程建设拧成一股绳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李政军近来频频往返于南京与成都之间,在位于成都的西华大学,他还有一个“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首席教授”的头衔。作为西华大学以“柔性”政策引进的兼职教授,每个学期的开学前、期中和期末,他都要到西华大学检查团队运行,进行教师专业化培训。西华大学人事处处长王军介绍,所谓“柔性”,就是区别于传统的人事身份在校教师,以年薪制、项目制,全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广纳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引进人才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西华大学探索出了“人才+团队”的引进使用模式。在西华大学,凡引进的领军人才,都必须进学校科研或教学团队,以此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素质。在西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赵修文看来,这样的改革探索,把人事制度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下成了一盘棋”,把“体外输血”和“自身造血”相结合,实现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 引进高层次人才引领学校教学团队建设制定教学改革方案、组织编写教材教案、指导团队教师培训……被“柔性”引进的李政军工作并不轻松,除了要坚持到校安排工作,他的休息时间几乎被组建学科教学团队和青年教师培训项目占得满满当当。在西华大学,全职年薪制教师和像李政军一样的“柔性”引进教师被打趣地称为“三高”教师,除了享受高薪酬,还将承受高任务、高压力,而这种状态正慢慢为学校教师所认可和接受。据学校相关统计显示,自从2016年学校全面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以来,每年聘用高层次人才中的年薪制人才比例达到65%以上,并建立了多个研究中心或教学科研团队,引进人才在学校教学科研改革中的作用正快速显现。新学期开学前,西华大学双创学院执行院长胡天石正忙着召集全校各学院的双创联系人开会,今年,西华大学将实施“专创融合”,借助专业力量丰富和壮大双创教育。作为一所地处西部内陆的省属院校,缺少既懂双创理论研究又有实践经验的名师引领,学校双创学院创办一度遭遇“梗阻”。“柔性”政策破解了发展难题,2017年,学校“柔性”引进国内双创教育领域名教授关成华为特聘院长、胡天石为执行院长,组成了一支高水平专职教师队伍。这几年,西华大学双创教育成果“井喷式”爆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50项,省级奖项840项。王军介绍,近年来,学校相继制定实施了系列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教师岗位年薪制,激活了教职工支持和参与教学科研改革的热情。截至2018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申报实施的国家级项目已经占到学校总数的80%以上。 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挑大梁”在不少人看来,引进打着“飞的”上课的教师,固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但同时“候鸟”式辗转教学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西华大学转而把人才引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让高层次人才在学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发挥作用、再让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挑大梁”,环环相扣,从而构建“引、用、育、留”四位一体的人才发展制度。李政军是西方经济学教学领域的专家,到西华大学后,他立即开展了一项教师教学能力调查。他发现,西华大学的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分布在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两个学院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组建一个“统一”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重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这与赵修文所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许多学科由于没有授课标准,教师多自由发挥,‘专业必修’的学生‘吃不饱’,‘通识选修’的学生‘搞不懂’;还有教师学历虽高,但没有经过专业的师范训练,肚里有‘货’倒不出,这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牵头,开展遴选校内外教学名师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名师教学团队工作,还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引进学科知名专家,担任教学团队的“首席教授”,统一课程教学内容,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考试标准,统一试卷评阅。目前,西华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已开始授课,学校正以此为试点和突破,积极把这种教学模式向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辐射、拓展。 每位教师都充满紧迫感西华大学新学期第一天,上完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刚走出教室便议论纷纷:“原来经济学还可以这样上!”当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变成妙趣横生的历史典故、人物故事、时事案例,西方经济学教学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这凝聚了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一年多的探索和努力。团队首席教授李政军提出,要“炼”成“金课”,就要将知识灌输式的浅层次教学,转变为深挖概念、构建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内涵式教学,这要求团队教师要重新认识职业价值,做“专业课程的奠基者、课堂内容的深挖者、课堂改革的探索者、质量文化的践行者”。集体备课,评课议课,培训赛课……曾有“大学老师最安逸”想法的赵志红去年刚进入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工作,便被选拔进了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这样的状态让他找到了当年“奋战高考”般的紧迫感。平时,“名师教学团队”会在全校层面开展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各种长短期培训活动。每到寒暑假,首席教授还会组织团队教师进行团队建设:梳理教学纲目,分配教学任务,研讨共性问题。从上课仪容规范到言辞谈吐,从分析案例的贴合度到系统梳理知识点,再到深度挖掘经济学概念,经过长达一年的“回炉”,赵志红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教学团队将教师从专业、学院中‘解放’出来。”赵修文说,系统培训给教师的教学能力“兜住了底”。同时,教师的课程安排由团队负责,教师必须“绷紧了弦”,不然就可能被团队淘汰。(本报记者 鲁磊)
相关链接:《中国教育报》:把人事改革和课程建设拧成一股绳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4/04/content_515793.htm?div=-1
西华大学引进科研领军人才,组建名师教学团队,推动高质量课程建设——把人事改革和课程建设拧成一股绳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李政军近来频频往返于南京与成都之间,在位于成都的西华大学,他还有一个“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首席教授”的头衔。作为西华大学以“柔性”政策引进的兼职教授,每个学期的开学前、期中和期末,他都要到西华大学检查团队运行,进行教师专业化培训。西华大学人事处处长王军介绍,所谓“柔性”,就是区别于传统的人事身份在校教师,以年薪制、项目制,全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广纳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引进人才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西华大学探索出了“人才+团队”的引进使用模式。在西华大学,凡引进的领军人才,都必须进学校科研或教学团队,以此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素质。在西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赵修文看来,这样的改革探索,把人事制度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下成了一盘棋”,把“体外输血”和“自身造血”相结合,实现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 引进高层次人才引领学校教学团队建设制定教学改革方案、组织编写教材教案、指导团队教师培训……被“柔性”引进的李政军工作并不轻松,除了要坚持到校安排工作,他的休息时间几乎被组建学科教学团队和青年教师培训项目占得满满当当。在西华大学,全职年薪制教师和像李政军一样的“柔性”引进教师被打趣地称为“三高”教师,除了享受高薪酬,还将承受高任务、高压力,而这种状态正慢慢为学校教师所认可和接受。据学校相关统计显示,自从2016年学校全面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以来,每年聘用高层次人才中的年薪制人才比例达到65%以上,并建立了多个研究中心或教学科研团队,引进人才在学校教学科研改革中的作用正快速显现。新学期开学前,西华大学双创学院执行院长胡天石正忙着召集全校各学院的双创联系人开会,今年,西华大学将实施“专创融合”,借助专业力量丰富和壮大双创教育。作为一所地处西部内陆的省属院校,缺少既懂双创理论研究又有实践经验的名师引领,学校双创学院创办一度遭遇“梗阻”。“柔性”政策破解了发展难题,2017年,学校“柔性”引进国内双创教育领域名教授关成华为特聘院长、胡天石为执行院长,组成了一支高水平专职教师队伍。这几年,西华大学双创教育成果“井喷式”爆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50项,省级奖项840项。王军介绍,近年来,学校相继制定实施了系列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教师岗位年薪制,激活了教职工支持和参与教学科研改革的热情。截至2018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申报实施的国家级项目已经占到学校总数的80%以上。 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挑大梁”在不少人看来,引进打着“飞的”上课的教师,固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但同时“候鸟”式辗转教学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西华大学转而把人才引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让高层次人才在学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发挥作用、再让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挑大梁”,环环相扣,从而构建“引、用、育、留”四位一体的人才发展制度。李政军是西方经济学教学领域的专家,到西华大学后,他立即开展了一项教师教学能力调查。他发现,西华大学的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分布在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两个学院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组建一个“统一”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重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这与赵修文所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许多学科由于没有授课标准,教师多自由发挥,‘专业必修’的学生‘吃不饱’,‘通识选修’的学生‘搞不懂’;还有教师学历虽高,但没有经过专业的师范训练,肚里有‘货’倒不出,这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牵头,开展遴选校内外教学名师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名师教学团队工作,还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引进学科知名专家,担任教学团队的“首席教授”,统一课程教学内容,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考试标准,统一试卷评阅。目前,西华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已开始授课,学校正以此为试点和突破,积极把这种教学模式向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辐射、拓展。 每位教师都充满紧迫感西华大学新学期第一天,上完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刚走出教室便议论纷纷:“原来经济学还可以这样上!”当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变成妙趣横生的历史典故、人物故事、时事案例,西方经济学教学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这凝聚了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一年多的探索和努力。团队首席教授李政军提出,要“炼”成“金课”,就要将知识灌输式的浅层次教学,转变为深挖概念、构建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内涵式教学,这要求团队教师要重新认识职业价值,做“专业课程的奠基者、课堂内容的深挖者、课堂改革的探索者、质量文化的践行者”。集体备课,评课议课,培训赛课……曾有“大学老师最安逸”想法的赵志红去年刚进入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工作,便被选拔进了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这样的状态让他找到了当年“奋战高考”般的紧迫感。平时,“名师教学团队”会在全校层面开展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各种长短期培训活动。每到寒暑假,首席教授还会组织团队教师进行团队建设:梳理教学纲目,分配教学任务,研讨共性问题。从上课仪容规范到言辞谈吐,从分析案例的贴合度到系统梳理知识点,再到深度挖掘经济学概念,经过长达一年的“回炉”,赵志红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教学团队将教师从专业、学院中‘解放’出来。”赵修文说,系统培训给教师的教学能力“兜住了底”。同时,教师的课程安排由团队负责,教师必须“绷紧了弦”,不然就可能被团队淘汰。(本报记者 鲁磊)
相关链接:《中国教育报》:把人事改革和课程建设拧成一股绳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4/04/content_51579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