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
客服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江西

权威 | 夯基础,强科技,北理工强基计划解读来了!

时间: 2020-06-20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2580 收藏
985211双一流中央部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强基计划国防七子兵工七子中央部委选调强国计划卓越大学联盟国级选调生省级选调生理工十兄弟博士点硕士点保研资格重点实验室101计划
北京市/理工类/公办/工业和信息化部
排名: 第16名
综合指数: 80.23
热度:21011K

01

请介绍一下北京理工大学的概况


1940年,北京理工大学诞生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学校现设有18个专业学院、9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医工融合研究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工程、材料科学、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先后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科进入前1‰。80年来,学校始终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致力于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近年来,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深入推进“寰宇+”计划,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打造了人才培养北理工品牌。


02

北京理工大学“强基计划”的试点定位


我校“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突出数、理、化、力学等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凡符合2020年高考报名条件,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科研志向和吃苦耐劳精神的高中毕业生均可以报名。


03

北京理工大学“强基计划”招生的专业和计划数


我校2020年实施强基计划的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工程力学。2020年计划招收150人,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专业各40人,化学专业30人。详细分省分专业的计划安排请考生登录“强基计划”报名系统查询。


04

北京理工大学“强基计划”的培养特色


我校将集中优质办学资源,面向“强基计划”录取考生构建“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读期间,注重强化数理基础,注重交叉融合,实行导师制、精英化、小班制和科教协同育人的“一生一案”培养。针对“强基计划”录取考生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以学科交叉培养。本科期间实施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分流和补入机制。我校为每位“强基计划”录取考生提供科创活动及实践专项经费支持,激发创新能力;开辟多样化国际交流通道,进行国际联合培养;建立各类奖学金等激励机制。


05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强基计划”的特色


培养理念:瞄准数学与应用数学前沿基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数学与信息科学交叉,实施大师引领、个性培养、精英化教育,致力于培养数学与信息科学交叉领域“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人才。

专业特色:

Ø 加强数学和信息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做到一生一培养方案。

Ø 入选学生执行“双导师”计划(1名数学导师+1名信息学科导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计划,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Ø 与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流高校建立了协同育人协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师资队伍:汇聚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包括院士3名,杰青6名,长江4名,四青人才19名,美国数学会会士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名,新世纪人才7名,外籍教师2名,欧盟玛丽·居里学者1名,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等多人,中国科学院汤涛院士担任名誉院长。

学科平台:1981年获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应用数学学科2013年获批工信部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9年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有“复杂信息数学表征分析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生培养成果:学生曾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首届IBM SPSS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众多奖项。在2020年第二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入选决赛人数全球14名(国内12名)。培养了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数理统计协会Fellow 1人,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知名教授多人,以及国家重点型号总师、中央企业负责人、上市公司总裁、高新企业和金融机构优秀青年骨干等。


06

应用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的特色


培养目标:遵循物理学科拔尖人才成长规律,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胸怀寰宇、追求科学梦想、具有深厚物理基础并善于理工融合的领军领导人才。

学科支撑:物理学科是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2019年QS“物理与天文”学科排名和软科物理学排名中均位居国内第13名(前7%),被学科发展水平动态监控数据平台定位为“雄鹰型”学科,是学校优势学科。学院建有国家光电虚拟仿真中心“工程光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先进光电量子结构设计与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光子学与精密测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平台;78位教师中拥有中外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四青人才等20余位一流学者;在量子技术、计算物理、微纳器件、等离子体、宇宙学等领域具有优势和特色,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省部级奖励多项。

培养方式:实施“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并与中科院物理所、半导体所、空间中心等联合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做到“一生一案”和“一人一导师”。注重创新能力,支持学生本科阶段进入科研实验室,由大师团队带领参与科研项目,提前进入硕、博阶段的学习。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进入其他工科培养。注重国际联合,支持、组织学生通过2+2双学位、交换生、毕业设计、访学、暑期学校等方式开展国际交流和学习。学业合格学生可100%获奖学金。

强基优势:强化数理基础和实践能力,除物理外还可引领支撑光电、信息、电子、材料、航空航天、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未来适应面宽,就业方向可为智能科技、高端芯片、新材料、先进制造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众领域。知名校友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李明军、国家高层次人才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暾、微光夜视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石峰、北京精英智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曾文等。


07

化学专业“强基计划”的特色


培养理念:瞄准国际化学科学前沿,聚焦新材料、国家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坚实数理基础、精深化学理论、优异实践能力的化学、新材料及相关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培养模式:

Ø 独立设班,小班授课,大师引领,本-硕-博衔接培养。

Ø 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拔尖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一生一案”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构建“厚数理、精化学、重实践”的金字塔型知识体系。

Ø 实施“科研、学育、朋辈”三位一体的导师育人制度。

Ø 携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共同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

Ø 聚焦化学、新材料、国家安全等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开设高层次人才主导的小班学术讨论课,培养科学思维模式与创新意识。

Ø 大师引领,全面推行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夯实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Ø 学生全员参加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学习交流或培养项目,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Ø 实行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硕、博阶段进入化学、化工、材料、能源、生命、安全等学科深造、交叉培养。

学科实力:化学学科拥有一级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ESI排名全球前1.4‰,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工信部重点学科,化学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包括院士2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青5人、四青和卓青人才2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获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等19项。建设有爆炸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等12个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实践创新平台。培养了包括崔国良、董海山、徐更光等两院院士在内的大量精英人才和行业领袖。

强基优势:合格学生奖学金全覆盖;本-硕-博衔接培养;强化数理基础与化学理论,支撑与引领化学、化工、材料、生命、医学、电子、航空航天等相关专业;就业领域覆盖化学、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医药、智能制造等,为高校、科研院所、国防军工输送拔尖创新人才。 


08

工程力学专业“强基计划”的特色


目标定位:力学是工程科学的基础,工程力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具有坚实的现代力学基础理论和优异的工程创新能力,能够从工程实践中提炼共性力学问题并形成重要理论,指导工程实现原理和关键技术突破,能够在新材料、先进制造、智能科技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工程科学家和高级技术人才。

特色优势:

Ø 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构建本-硕-博衔接的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的力学强基班,形成“理论体系精炼、实践技能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Ø 通过小班化培养,配置一流师资,实施导师制,利用高水平工程实践基地实现科研教学紧密结合,设置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课题,引导学生了解更广阔的基础研究和工程科学领域,发展独特的学术志向和兴趣。

Ø 已与慕尼黑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双学位、交换生、毕业设计、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国际交流和学习。

师资队伍:拥有力学领域国际一流的师资队伍,包括院士2名、长江杰青7名、海外高层次人才2名、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4名、优青4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多名,同时拥有工程力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是国务院力学学科评议组和教育部工程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所有教师全面参与学生兴趣培养、基础/专业课讲授、创新研究指导等教学过程。

学科平台:1984年获批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时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重点学科。力学学科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并负责建设“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111学科引智创新基地,为本科生科研训练提供了最优质的培养平台。

学生培养成果:为我国力学学科和航空航天以及国防科技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他们中有国家重点型号总师、中央企业负责人及大型跨国公司总裁、神舟飞船航天员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千人、日本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