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
客服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江西
院校对比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收藏

普通本科丨语言类丨公办

官方电话: 020-36204310,020-36207054

官方网址:https://www.gdufs.edu.cn/ http://zsb.gdufs.edu.cn

“气候传播、健康传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时间: 2024-03-12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8265 收藏

本网讯 12月17至18日,第十二届广州学术季活动暨“气候传播、健康传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气候与健康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系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绿色低碳发展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和新乡学院中原气候传播研究所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社科网、《文化与传播》杂志社和《城市观察》杂志社协办。会议分为主论坛和五个主题分论坛,均通过线上举行。

image.png

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廷惠教授致欢迎辞。王校长指出当前气候变化频频引发自然灾害,加之2019年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这些变化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带来复杂的国际效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城市场域下的气候传播、健康传播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层面理论与实践的交流探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鉴于此,亟需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研讨会也将是一场各位专家学者观点交锋、思想交汇的学术盛宴。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进行嘉宾致辞,郑教授表示在格拉斯高第26届气候变化大会落幕不久,在德尔塔、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新一轮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之际,本次研讨会举办具有特殊意义。郑教授指出,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如何以更大的热情、更强的责任心、更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减少碳排放,遏制气候变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支招献策。

开幕式由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侯迎忠主持。侯迎忠对各位境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同研讨气候变化、健康传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表示热烈欢迎。

开幕仪式结束后,正式进入主旨发言环节。第一阶段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朱颖教授主持。首先发表主旨演讲的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郑教授的演讲主题为《论“双碳”战略与气候传播》,他从“要让‘双碳’战略深入人心”、“筑牢5+1气候传播行动框架”、“深度融通气候健康传播”三个层面分享个人对于“双碳”战略与气候传播问题的看法和思考。郑教授强调“双碳”是国家战略、是行动目标,同时也是生活理念。郑教授指出,如何将其有效传播,使之家喻户晓,并获得公众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从而气候变化问题得到解决是当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核心方向。

黑龙江省气象局局长,黑龙江省人大农林委委员、教授级高工潘进军在会上发表题为《极端天气信息的公众传播与决策者沟通》的主旨演讲。演讲从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对气象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提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引入,潘局长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观点交流:一、强化公众传播,扩大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二、强化决策沟通,融入政府防灾减灾指挥体系;三、强化社会响应,融入基层应急响应工作体系。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导陈迎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双碳目标与气候和健康传播》的主旨演讲。陈教授在演讲中介绍了“双碳”目标的提出背景,以及正在建设之中的“1+N”政策体系,其次是双碳科普宣传的实践,陈教授从不同对象、以不同形式着手、身体力行,也深刻感受到要做好双碳目标下的气候与健康传播任重而道远。最后她指出要破除气候变化怀疑论,以“科威特73度高温”和“她本人旧衣改造”两个案例进行说明。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教授发表了以《气候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协同机制创新》为题的演讲。黄教授分别从社会协同机制的基本规律与应用、气候变化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协同、气变传播与社会协同的机制创新三个部分展开讨论,黄教授指出社会组织愿景和使命与气变传播需要系统化思维,要形成“治理决策”、“管理执行”、“监督保护”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要用“价值观”、“目标观”、“战略观”组成的360度传播价值提升社会评价。最后黄教授分析了气变传播与社会协同机制创新需要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并得出了:机制创新系统规制设计、发挥环保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寻求合作伙伴、机制创新推动气变传播、社会协同提升社会价值五个方面的结论。

随后厦门火炬大学堂执行副校长付敬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双碳”目标和技术引领:中国领军企业塑造国际影响力的全新背景》的分享。付副校长认为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政治和国际传播两个异彩纷呈的关键领域里展示了独特的建构和塑造能力。首先在3060双碳背景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之下,绿色和气候变化是暂时的通用的国际沟通语言,中国和欧美在这个议题上有很大的国际协同空间,但中国需要抢跑,在这个议题上形成更多的共识。其次是公司要重视商业声誉管理。全球对话语境从二十年前开始风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到去年以来大热的全球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特别强调价值和责任透支,付副校长认为领军企业一定要站在树立企业全局竞争力的高度,主动有为提升国际传播意识,将其成为管理层的核心素养进行打造。

接下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对外合作交流部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张志强执行主任为我们带来了以“COP26舆情环境与中国双碳路径选择”为主题的分享。张主任聚焦了“双碳目标”、“一带一路”、“世界领导人峰会”、“煤电”、“核电”等16个议题进行了中外正负舆情的分析,并指出当前国外媒体在COP26相关话题上的发言活跃,而中国媒体议程设置能力则稍显不足。然后张主任展示了“全球煤炭储量分布与消费”、当前中国碳排放现状等相关数据图表,强调了我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工作意见、政策与指示。最后提出了“存量”、“增量”、“国内”、“国际”四个维度的思考。

主会场下半场的主旨发言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杜慧贞副教授主持。首先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玮教授发表了题为《“十五分钟生活圈”——数字城市的绿色发展》的演讲。演讲主要分为健康、城市与数字技术;十五分钟生活圈;绿色城市中的数字媒介三个部分。孙玮教授结合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阐明国际上城市绿色发展理念,指明数字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孙玮教授指出,数字媒介在绿色城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创建、勾连、转换多重空间以及激活社区历史记忆。最后,孙玮教授总结了数字媒介在十五分钟生活圈的表现形式以及数字媒介和实体空间的嵌入对上海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贾鹤鹏教授发表了题为《从伟大抗疫精神看中国健康与气候传播的本土化理论建设之路》的主题演讲。贾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其带领的苏大科技传播研究团队做的一系列有关抗疫精神的实证研究,包括《我为国家戴口罩——抗疫精神的实证解读》等11篇研究。最后,贾鹤鹏教授指出,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应该在集体行动的框架中说服和动员个人,也要为个人提供践行集体行动的政策和社会支持。以及,针对个体说服时要考虑变量化的家国情怀,在探究集体行动时则要集纳个体意愿与行为因素的说服模型。

随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龚婉祺副教授发表了题为《老年人传染病健康素养提升策略研究:公共传播和家庭的联动优化》的主题演讲,龚副教授介绍了该研究是基于我国目前急剧老龄化的国情,以及本次新冠疫情对健康传播重要性的凸显。龚副教授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总结出重大传染病发生情境下代际互动影响老年人预防行为的方式。最后,龚婉祺副教授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了解老年人在传染病防控信息方面的媒介接触渠道、难点,并研究老年人对不同信息获取渠道的信任程度以及媒体和家庭传播对于老年人健康态度主观规范和自觉行为控制等。

伦敦大学学院的梁希教授围绕《探索气候投融资试点对城市影响力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展开分享。梁希教授从人类工业化以来导致的平均温升来引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一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围绕这一背景,梁希教授强调了城市气候投融资的重要性。尽管各城市正在积极开展城市气候投融资,但在筹集资金方面仍然面临着融资壁垒、发展中国家城市气候投资水平不足等重大阻力。据此,梁希教授从三个层面提出城市气候投、融资发展方向。

暨南大学的刘涛教授围绕《风险、社会流动与环境争议话语的本土建构》展开分享。刘涛教授认为环境话语建构的修辞逻辑有三层,分别是知识话语,接合话语以及文化话语,分别对应了意指,再造,征用的含义。刘涛教授的研究对象选择转型中国五种代表性的社会流动形态:三种人的流动、一种物的流动、一种风险的流动,他用典型个案分析与媒介话语分析相结合,聚焦特定过的社会案例或议题形态,开展实地调研与媒体报道分析,基于此探讨中国本土环境正义的内涵及其对西方话语的超越。

最后,芬兰健康与福利研究院环境健康研究所Otto Hänninen教授围绕《欧洲环境健康风险治理与实践》展开分享。Otto教授用兰塞特污染与健康委员会的一篇报告中一系列图表比较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与WHO数据。Otto教授结合不同疾病造成的过早死亡和发病的健康损失,认为残疾调整寿命等于残疾生活年限加上损失的生命年数。他还用具体数据分析了污染风险因子导致的死亡数与死亡年龄,发现年龄越大越容易被污染风险因子致死。一项关于芬兰空气污染的健康风险调查结果显示,高危害程度污染风险因子主要有环境颗粒物,室内氡气,室内颗粒物,噪音,紫外线辐射等,在空气污染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环境颗粒物、室内氡气与颗粒物。最后他提出疾病负担研究遇到的挑战:对于国际研究来说缺乏国内数据,大多数的疾病负担都未知的其因。

闭幕式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刘超副主任宣布评选为会议优秀论文的六篇论文。随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侯迎忠院长致答谢词,感谢各位与会的嘉宾,期待日后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论坛最后,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海荣教授对本次论坛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时展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气候传播的道路一定会越来越宽,最后再次表达对与会嘉宾的感谢。至此,本次气候传播、健康传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论坛圆满结束。

主论坛前一天,本次会议也围绕“气候变化与社会行动”、“气候传播与媒介”、“新形势下的健康传播”、“气候变化与城市治理”、“多元场域的气候与健康传播”五个主题设置分论坛。分论坛分别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硕中心主任全燕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何国平教授、李淑芳教授、杨凯教授、朱秀凌副教授主持。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迈阿密大学等高校的34份稿件。

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与研究生汇聚云端,围绕各自分论坛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阿希塔讲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李静特任副教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潘野蘅讲师、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刘文琦讲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任国征研究员分别作了《植绿还是漂绿?企业环保的认知、表征与动员——基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沙产业大赛的传播民族志考察》《气候变化与雾霾如何在媒体报道中关联:议题互动与风险重构》《中国国家气候形象的现状与问题——基于美国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数字化时代城市书房发展研究》《健康环境视野下的清洁生产模式与建议》等主题分享,各高校的研究生同样带来了自己对议题的思考,多学科的思想在此碰撞与交汇。

在分享环节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兢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杨晓燕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审、《新闻与传播评论》刘金波副主编、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徐红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锦辉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曹博林副教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晓程副教授、广州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团队编审、广州城市学研究会陈彦旸副会长、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王冬教授、中山大学城市治理创新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卢家银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绿色低碳发展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鞠立新副教授等专家学者从专业角度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给予一定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