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在一个月前出生,“女孩”。“一家”是晚一天的弟弟,生在四川。
一对双胞胎熊猫在即将满月时拥有了新名字。给它们起名的人来自香港。8月22日上午,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接过两只大熊猫的身份证书时,香港新家园协会董事会主席许荣茂留下心愿:“希望更多香港同胞到四川来,看望‘四海’和‘一家’。”
他是随一个近700人的香港代表团来到四川的,许多人是第一次来内地,争着与熊猫合影,看熊猫在树上挠后背抓痒,没有玻璃的隔离,完全近距离接触。“这次没看够”“下次还要再来”。
中央政府曾向香港赠送大熊猫“安安”“乐乐”与“盈盈”,养育在香港海洋公园馆内,并传出怀孕喜讯。虽然香港海洋公园也有大熊猫,但在四川看到熊猫宝宝的“真容”,还是让很多香港青年围了上来。
四川深居内陆,香港临海而立。这两地相距2000多公里、所说方言不同、习俗各异,但差异正是了解的开始。
16岁的孔维健来之前想象四川是小村庄,来之后发现“很现代化,很多高楼大厦”。谢柔洁想象中的内地没有这么繁华,亲眼见证之后觉得出乎意料。“我玩得很好的一个朋友就是四川长大的,她给我讲了很多关于四川的情况,我就很好奇她口中这么好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
25岁的金融工作者黄燕钰来过几次内地,到过北京、陕西、浙江,“多来内地走走,可以让香港青少年跳出课本、走出自己既有的认识,真真切切感受当地的文化,接触当地人。”
对沟通的渴望,贯穿在整个活动中。8月22日的晚会上,香港青年和四川青年分别用各自方言朗诵古诗词,尽管发音不同,但韵律一致。人们发现,在四川话和粤语中,有些词汇竟惊人地相似,比如拖鞋的鞋都念“hai”,上街的街都念“gai”。
黄燕钰朗诵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她第一次听到四川话版本,觉得很有音乐感。“我很喜欢中华的服饰,无论在西安或在成都,都能在街上看到穿汉服的年轻人,这个在香港很难看到。希望这样的文化能够保留下来。”
“相聚国旗下”川港青年主题交流活动由四川省港澳办、团四川省委和香港新家园协会主办。团四川省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青年与港澳青年交流是团省委一直在推动的一项工作。这次活动让香港青年走进内地,来看看内地的发展,让他们看到内地年轻人对香港青年的友好、热情。
四川人严雯嘉即将到香港城市大学读研究生,她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川港青年走得越来越近,可以通过互联网加强沟通。“我自己也是川港青年沟通桥梁上微小的一分子,希望用这一年的时间与香港青年沟通交流,把内地的资讯带给他们。”
未来几天的行程,对黄燕钰来说太短暂了,但她会抓紧机会与内地朋友互加微信。“我的朋友有香港的也有内地的,其实只是个软件的问题,你用什么软件我就用什么软件交流。”黄燕钰对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说,她常发朋友圈、聊微信、刷知乎,以前喜欢看《百家讲坛》,品红楼读水浒,了解中国历史名著。身边许多香港朋友也一样,他们还要追内地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沟通还在双方青年的合唱中、在歌声里,唱完《成都》便是《狮子山下》。一位女歌手的服装也在展示对话:一侧是轻盈的白色,一侧是庄重的红色,二者整齐拼接,就像天府说唱和民歌演出同台并列。
在四川,无论是“四海”“一家”的出生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还是活动举办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都对香港市民免费开放。因为这两个基地均是在香港的援建下修建而成:都江堰基地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援助资金1.5亿港元;神树坪基地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累计援助资金2.5859亿港元。
汶川大地震时,香港更是派出救护队千里驰援,工商界慷慨解囊,普通市民也把节衣缩食攒下的钱捐给灾区,香港特首林郑月娥10次到四川,协调推进灾后重建工作。
晚会中,四川青年送给香港朋友“东方艺术之花”瓷胎竹编杯,竹寓意“美好的祝福”,杯子谐音“一辈子”,祝福香港朋友幸福一辈子。香港青年回赠“港氏花牌摆设”,上书平安二字,祝愿四川人民一生平安。
这场活动源自年初,香港新家园协会致信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希望组织香港各界青少年代表来四川开展体验式交流,认识四川文化,拓宽自身视野,增强家国意识。在晚会开始前,所有青年起立,在国旗下唱起国歌。
彭清华曾在香港中联办工作9年,他在成都会见青年交流团时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香港新家园协会组织“四海一家·川港同行”青年交流团走进四川,对于增进香港青年对祖国的感知和了解,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海一家”青年交流项目由香港新家园协会于2015年创立,得到中央政府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支持,4年来组织超过9000名香港基层市民尤其是青年分别前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陕西和天津等地交流。
“两只大熊猫就如香港与四川,代表着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许荣茂说,希望“四海”“一家”成为川港友谊的象征,为川港青年增进了解和感情搭建桥梁。
黄燕钰说,她会把熊猫公仔摆在家里的显眼位置,让朋友知道她去了四川。
当香港青年行走在巴蜀大地时,正是邓小平的115周年诞辰。他曾希望活到1997年,“到香港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竟未能如愿。
明天,来自他未曾涉足的土地的孩子,将前往他的家乡,追寻他的足迹,传承共通的精神。
汪龙华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