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徐坤:加快推进未来产业专精特新产教融合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等特点,既对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和新兴科技成果转化提出新的挑战,更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才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认为,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善于在细分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是提升 “四链”现代化水平和服务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主体,但仍存在人才的持续性供给不足等若干问题。 徐坤表示,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处于 “下联基础研究、上接产业市场”的关键环节,能够为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创新支撑。因此,面向竞争激烈的未来产业,如何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紧密协作,对新形势下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徐坤提出了四点建议:加强组织领导聚合力,加强协同创新强实力,加强人才供给添动力,加强要素保障增活力。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对产教融合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做好顶层政策设计、组织沟通协调、关键任务部署、过程督导考核等工作,打破原有体制机制束缚,加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开展专精特新产教融合试点,并做好实践总结与经验推广。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优势和专精特新企业的灵活优势,加快打造校企创新联盟,以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中介,加快联通中小企业与大型头部企业之间的协作联系,发挥 “以大带小”有组织示范引领作用,鼓励跨界技术合作,打造三类主体间的系统创新生态。建立校企联合项目绩效管理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动态管理和定期评估机制,确保揭榜揭出真问题、解题解出真成果、转化转出真发展。 加快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变革,聚集专精特新细分领域,加大校企开放性课程共建、数字化仪器共享、高水平人才共育等的力度,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技能。 增强对专精特新及合作高校科技研发的融资力度,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建立市场化征信和风险分摊机制,引导资金流向专精特新企业,为产教融合 “输血补气”。创新校企共有知识产权保护和使用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共用。做好产业引导和公共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强专精特新企业、高校 “双服务”机构建设,促进成果价值和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郑大海)
|